索卡奇蓄电池(中国)有限公司
索卡奇蓄电池(中国)有限公司
我公司自成立以来,一直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,本着"开拓创新、诚信共赢、以质为本、服务"的宗旨,以雄厚的实力,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,灵活的经营方式,完**售后服务,在相关行业用户及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信誉。蓄电池(阀控式铅酸蓄电池):
1、安全性能好:正常使用下无电解液漏出,无电池膨胀及破裂。
2、放电性能好:放电电压平稳,放电平台平缓。
3、耐震动性好: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完全固定,以4mm的振幅,16.7HZ的 频率震动1小时,无漏液,无电池膨胀及破裂,开路电压 正常。
4、耐冲击性好: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从20CM高处自然落至1CM厚的硬木板 上3次无漏液,无电池膨胀及破裂,开路电压正常。
5、耐过放电性好:25摄氏度,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进行定电阻放电3星期 (电阻只相当于该电池1CA放电要求的电阻),恢复容 量在75%以上.
6、耐充电性好:25摄氏度,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0.1CA充电48小时,无漏 液,无电池膨胀及破裂,开路电压正常,容量维持率在95%以上。
7、耐大电流性好: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2CA放电5分钟或10CA放电5秒
钟。无导电部分熔断,无外观变形。免维护
通信、信号系统备用电源;
电力系统、铁路系统备用电源;
军事和航海设备备用电源;
UPS备用电源,应急照明;
报警消防及安保系统。
优点:
产品设计寿命10年;
密封安全可靠;
比能量高,内阻小,自放电率低;
充电接受能力强,密封反应效率高。
技术特征:
高强度ABS塑料电池槽、盖,结构紧凑,具有耐冲击,抗震动性能好;
特种铅基多元合金板栅,内阻小,耐腐蚀性好,充电接受能力强;
新型极板制造工艺,活性物质利用率高;
高纯度电解液和特殊添加剂,自放电小;
多层密封技术和特殊的密封胶,确保电池无泄漏,无酸雾逸出,安全可靠。
索卡奇蓄电池(中国)有限公司
为提高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性,国家在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》中规定,湿法冶炼条件下,镍、钴、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8%;火法冶炼条件下,镍、稀土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7%。
国内--的锂电回收企业邦普集团,主要采用湿法技术,在镍、钴、锰的综合回收率已接近或达到了《规范条件》的要求。
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,回收过程中使用的萃取剂,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金属提炼后的残渣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以格林美为例,公司会将回收金属后的残渣与煤矸石、页岩等进行混合、焙烧、压型成环保砖,-大限度地对资源循环利用;同时,格林美在液体污染物处理及水生态修复方面成果明显,具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生态修复体系。
目前仅对废旧锂电池进行回收,尚未有相关的资质要求。但废旧锂电池中含有镍、钴、锰等重金属元素,对含有某些重金属(如镍元素)的废旧电池组分进行进一步处理,则需具备危险废物经营**。
5.磷酸铁锂电池适宜梯次利用
根据锂电池容量来区分,100%~80%段满足汽车动力使用,80%~20%段满足梯次利用,20%容量以下进行报废回收。
相较三元电池,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更长,80%循环寿命可达2000-6000次,宁德时代曾分别在25℃、45℃、60℃的温度下进行实验,综合考虑储能设备的使用条件,退役后的动力电池可继续作为储能电池使用至少五年。
若将磷酸铁锂电池通过报废拆解仅能够实现每吨大约0.93万元的经济收益,难以覆盖其回收成本。
综上,磷酸铁锂电池适宜梯次利用,可充分发挥其剩余价值,实现循环经济-大化,降低储能系统的建设成本。
6.梯次利用关键技术在于离散整合和全生命周期追溯
梯次利用流程
首先是对退役动力电池的筛选。2014年后投运的动力电池保守预计能够梯级利用比例可达60%-70%。
第二是组串式应用。煦达新能源项目案例做法为:将每辆电动车上拆下来的一套动力电池组作为单独的单元,配以中小功率的储能逆变器,形成一个基本的储能单元,再将多个储能基本单元集成在一起形成中大型储能功率系统。
第三是充放电管理。目前基于铅炭电池的“削峰填谷”项目,其电池容量与功率的配比一般为8:1,也即放电倍率为0.125C,煦达溧阳项目采用的电池充放电倍率约为0.164C,放电深度为衰减后电池容量的90%。
梯次利用关键技术在于离散整合和全生命周期追溯
离散整合技术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组拆解和系统集成两个关键技术点,而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技术的实现主要依托其BMS的技术成熟度。
(1)离散整合技术:不同动力电池的PACK技术不同,因此,如何更为高效地进行自动化拆解成为有效梯次利用的关键技术点,而根据不同电池模组的性能、寿命等数据进行系统集成,也是梯次利用的关键技术点。
(2)全生命周期追溯技术:通过BMS系统提供的**SOC、SOH以及SOP等指标估算,可以及时退役用量达到80%容量的动力电池,同时该技术也是离散整合技术实现的基础。
以电池编码为信息载体,构建“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”,实现动力蓄电池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节点可控、责任可究,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全过程实施信息化管控。